企业资产盘亏事件背后,常常隐藏着制度执行不到位、管理链条断裂、甚至员工认知模糊等深层问题。一次盘亏,不只是“丢了东西”,更可能暴露整个固定资产管理的脆弱性。而要真正将风险降下来,除了流程优化、制度补强,更关键的一步是——把培训落到实处。
员工培训不是简单的“补课”,而是组织能力建设的根基。特别是在盘亏事件发生之后,企业更应该借此机会反思现有管理盲区,并通过系统性的培训方案,让“防盘亏”成为组织的内在习惯。
1. 培训前先做复盘:弄清楚“为什么会盘亏”
培训不能一上来就“讲制度”“发流程”,否则员工容易产生抵触心理。正确的做法是:
-
从真实案例出发:用发生在本公司的盘亏情况作为切入点,例如“谁负责这批设备”“为什么账上有却找不到”。
-
找出流程漏洞:是调拨无记录?还是入库未建账?把问题变成大家看得见的管理断点。
-
引导责任归因:不是单纯追责,而是让员工认识到自身与管理环节的连接点。
这个过程其实是一次认知唤醒,帮助员工从“我只是操作员”转变为“我是资产链条的一环”。
2. 分岗位制定培训重点:不同角色培训内容必须差异化
一刀切的“全员培训”往往收效甚微。针对固定资产管理,应将培训细化为如下三类角色:
一线使用人(普通员工)
-
资产领用流程、调拨、归还注意事项
-
使用过程中如何申请维修、遗失如何上报
-
与“资产责任人”概念绑定,强调职责边界
行政/仓储管理人员
-
建账流程、二维码标识使用规范
-
盘点前准备、异常记录、账实核对方法
-
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规则和责任链条维护
部门主管/分管负责人
-
部门资产分配与调拨审批职责
-
资产归属与绩效挂钩机制
-
如何通过系统审视资产使用效率与流动趋势
唯有让每个岗位都意识到“自己的动作也会影响资产安全”,培训才不是走过场。
3. 用数字化系统做培训工具,形成可追溯的资产意识
传统培训常常流于“纸上学习”,但固定资产培训最关键的是形成操作习惯。这时就需要引入工具:
-
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操作模拟模块或培训账号,进行场景演练
-
设置“培训考核”功能,记录每个员工是否完成学习与操作测试
-
后续通过系统行为数据,发现问题再定向提醒
例如:若某员工多次在资产调拨中未填写流转单,系统可弹窗提示其再次学习对应流程。
借助系统平台,培训不再停留在“宣贯”,而是进入“行为干预”阶段。
4. 培训之后不是结束,而是机制的起点
一次盘亏事件的后续培训不能孤立存在,它应当成为企业建立固定资产全流程管理能力的一个契机。
建议企业在培训后配套以下机制:
-
设立“资产管理员例会”制度,定期复盘盘点、报修、调拨等环节的问题;
-
将培训纳入新员工入职流程,从一开始就构建资产管理意识;
-
引入奖惩机制,例如盘点准确率高、异常处理及时的部门可获得激励,反之亦然;
-
配合年度复训与制度更新讲解,保持知识体系同步于管理实践。
当培训成为资产管理文化的一部分,盘亏的概率自然就会降低。
培训不是亡羊补牢,而是企业资产治理的核心环节
很多企业在盘亏之后匆忙修补制度,却忽略了人是制度执行的起点。一次有针对性、分层次、可量化的员工培训,不仅能提升操作规范性,更能构建全员资产责任感。
通过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支持,企业可以把“培训”变成一种日常管理行为,真正把资产安全嵌入组织肌理。只有当每个人都知道“我该做什么、怎么做、做不到会怎样”,资产才不会悄无声息地流失。
点击开通免费试用:
点我提交申请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