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固定资产盘点工作中,责任认定往往是最具争议的部分。
一旦出现盘亏,先不说损失金额,最先扑面而来的,往往是责任归属的争论:
没有清晰的证据、没有规范的机制、没有科学的沟通流程,这场争议就很难避免。
一、先厘清:争议的核心根源在哪里?
在我接触的许多企业案例里,盘亏争议之所以频发,通常有以下几个深层次原因:
责任划分模糊
-
采购登记归行政,调拨使用归各部门,没人清楚“最后一公里”该谁负责。
流程断档
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未启用
-
台账靠Excel,交接靠纸质单据,遇到异议就“公说公有理”。
情绪代替机制
如果管理层不先厘清这四个根本问题,所有争议都只能靠“拍板定性”,短期看似解决,长期积累隐患。
二、遇到争议时,先别急于定责,先启动调查程序
当盘亏争议发生时,管理者第一反应不是“立刻确定谁赔偿”,而是启动一套标准化流程,保障调查公正性。
建议分三步:
-
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锁定该资产状态为“盘亏待核实”。
-
防止责任人后续调拨、删除记录。
-
包括:
-
最后一次盘点记录
-
借用、调拨审批单
-
设备交接清单
-
折旧凭证
-
涉及责任人、部门负责人、行政和财务负责人。
-
现场记录口头说明并形成文字材料。
通过先定程序,再谈责任,可以避免情绪先行导致的不公正。
三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争议解决中的核心价值
很多企业在争议化解上反复“扯皮”,本质就是缺乏一套自动化、不可篡改的证据链。
固定资产管理系统,能帮你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闭环:
全生命周期流转记录
责任人一键查询
扫码盘点即时记录
差异分析报告
有了这样的“数据铁证”,争议就不再只靠口头解释。
四、责任认定要遵循的四项原则
不论争议如何复杂,管理层都必须坚持四个原则:
-
不因岗位层级先假定责任。
-
所有人员的陈述与系统数据并重。
-
先查流程是否规范,再谈责任大小。
-
谁未履行职责,谁就承担责任。
-
重大失职(恶意或拒不配合)适用严肃处理。
-
一般疏忽(流程漏洞)可适当减轻。
五、争议调解的三种方式
很多时候,争议并非只有硬性追责,也可以通过管理机制调解:
方式一:事实清晰直接认定
方式二:多方过失责任共担
-
使用部门未交接
-
行政部门未及时入账
-
财务部门盘点疏忽
-
处理:
-
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责任认定书
-
联合整改,责任人分担部分损失
方式三:事实无法还原,集体认定
-
资料缺失
-
多年未盘点
-
原责任人离职
-
处理:
-
管理层会议集体认定为“历史差异”
-
不追究个人责任
-
财务核销同时整改制度
六、如何在沟通中降低对立情绪
盘亏争议不仅是管理事件,也是人心事件。良好的沟通方式往往比强硬指责更重要。
三条沟通建议:
先摆数据,不讲情绪
分清流程和人
给足申述机会
这样处理,既能减少矛盾,也能让认定更具公信力。
七、如何防止同类争议再发生
一次争议,是一次风险暴露,更是制度改进的起点。
三件事要立即行动:
只有形成流程闭环,盘亏争议才能逐年减少。
八、用制度和数据把争议化解在流程里
盘亏争议,表面看是责任不清,实质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。
如果想要减少争议,下一次面对盘亏,先想三个问题:
当这三个问题都能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里得到清晰回答,盘亏争议就自然少了。
点击开通免费试用:
点我提交申请
 |